查看原文
其他

牧羊少年与修车学徒,他们都在奔赴自己的春天

微软科技 2023-05-04

在甘肃礼县上坪乡,草木盛,牛羊肥,这是19岁的李文对故乡最鲜明的记忆。当他再次回到这里时,已不是那个迷茫的牧羊少年。抱着一腔热忱之心,他期待用所学的数字技能,去探索、去投身、去建设这片沃土。与李文同岁的刘逸,也在搭乘“数字列车”奔赴属于自己的春天。小小年纪曾做过修车学徒,在汽车扬笛,工厂轰鸣中,他选择了在数字技能学习中另寻出路,开启另一番人生轨迹。


在中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有2915万人1,他们站在产业链条、民生需求的前沿。近十年来,职业院校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累计输送6100万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2。其中不乏像李文、刘逸这样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在微软“数字技能赋能”项目的协助下,接触到数字技术的机会,追求人生的更多可能。



铜铃声声,叮叮当当,

当两位少年回望


李文出生在甘肃陇南偏远的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从小跟着放羊的爷爷奶奶长大。他的家乡就是大草原,一头扎进鸟鸣中去,穿过一草一木,李文在牛羊的铜铃声声中度过了童年。高中时因为跟不上学校教育,他退学后放了一段时间的羊。在铜铃声中他没有找到慰藉,陷入了迷茫,“如果自己一直没有想法、没有变化、不知道如何发展,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李文与他的羊群


有着类似留守儿童经历的刘逸,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小学三年级前,在老家读书,之后跟随在外务工的父母辗转漂泊着长大。去过北京、天津等地,三年换了三所学校。等初中再回老家上学时,周围已是陌生的环境。没能考上高中的他,觉得学一门技术也能养活自己,但当时他不满16岁,找不到工作,就去北京投靠亲戚,当起修车学徒。现实往往比想象中艰难,学徒的工作非常辛苦,“叮叮当当”做着各种杂活或辅助工作,“全是力气活,危险又学不到技术,不能做一辈子吧”,刘逸的心中充满了问号。


刘逸在接受采访


在铜铃声声、叮叮当当之中,李文与刘逸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主旋律,也开始有了进一步思考。源于不同的机缘巧合,两位少年加入了实务学堂并参加微软“数字技能赋能”项目。在这里,他们系统学习了数字思维和实用的数字技能,对之后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自2019年以来,微软“数字技能赋能”项目,已经携手多家公益组织、企业及培训机构,为面对数字化转型和职场转型挑战的青年学生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所需的数字技能培训。


一抹故乡情、一块敲门砖,

他们对数字未来的不同回答


李文和刘逸分别在西部阳光公益项目志愿者和学编程的亲戚推荐下,远赴广州实务学堂(面向16-18 岁农民/外来务工子女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公益项目),继续他们的学习生涯。虽各有不同的成长经历,面对重返学习的机会,他们同样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与珍惜。2021年,微软-协作者“数字技能赋能”项目走进实务学堂,他俩主动报名,参与项目课程,一些变化也随之悄然发生。


李文在学堂年会上介绍自己的家乡梦


对电脑不熟悉的李文,在实务学堂学习到新媒体公众号运营等技术的同时,也在项目培训中逐渐熟练掌握了Office等办公软件技能;刘逸则选择深耕计算机专业,锻炼出扎实的计算机基础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两位少年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他们后来的就业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带着学到的知识,李文前往内蒙古阿拉善的一家生态农场实习,学习和从事基本的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组织研学及返乡青年交流等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田野笔记需要用Word记录,各种数据统计对比需要使用Excel,还有未来推广产品、人员培育,PPT的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谈及未来,他觉得还需要加强网页设计、公众号运营、短视频拍摄剪辑等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实现职业理想做知识储备。李文说,“这些需求在‘数字技能赋能’项目中都可以得到助力,这个项目就是培养年轻人过硬技能的项目。”

 

从项目中学习到的“硬技能”,也帮助刘逸顺利通过了第一份实习岗位的面试——当时,面试官用了一个逻辑性的游戏来测试刘逸的能力,然后让他做一个总结,虽然游戏玩得不好,但凭借较强的逻辑能力,做出了令面试官满意的总结,最终获得了工作机会。初入职场的他,自认还只是“技术菜鸟”,在工作中不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就职公司使用新的Web框架,刘逸并没有学习过,但他凭借自己扎实的技术功底、在实务学堂和数字技术赋能项目中锻炼出的良好自学能力,仅用一天时间就掌握了新的Web框架,从而顺利开展工作。

 

除了“硬技能”,在职场中还有很多无法量化衡量的“软技能”,也是项目培训的重点之一,例如团队协作能力。进入职场后,刘逸与同事互相配合,能快速融入到工作团队中,刘逸所在公司领导这样评价他:“学习能力强,和同事相处融洽,可以快速完成规划的工作任务,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同事。”与此同时,他也积极接受变化,将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当中去。“‘数字技能赋能’项目,让我开拓了思路,在职场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为更多像李文和刘逸的青年,打造包容性的学习与就业环境,是微软“数字技能赋能”项目的初衷。由数字思维和数字技术构成的人生故事也随之而来——对李文而言,他的未来就藏在故乡之中。回乡的念头,源于他留守儿童的经历,那段时间,他与西部阳光公益项目的志愿者相伴的时间多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让他意识到,“‘别人’都那么关注我和我的家乡,我们当地人也要对家乡多一些关注。”

 

如今,他已经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希望在家乡成立一个合作社,让有想法的牧民加入,一起把家乡及周边村庄联合起来,农业、畜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可以由牧民自己生产、加工及销售。一方面可以增加牧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减少像他一样的留守儿童。


李文的家乡甘肃陇南


拳拳故土赤子心,项目中学到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在他的返乡创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刘逸选择了与李文不同的人生道路,继续追逐梦想。现在,他已在一家软件公司入职,并转正前端工程师岗位。“我心里不愁了,因为我有过硬的能力作为敲门砖,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对于数字技能赋能项目,刘逸寄语道:“项目课程比较全面,教学方式好,资源丰富,希望未来项目可以更好地分享给更多需要的学生。”


故事之外,

“你我他”都是追梦人


飞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拥有追求梦想的机会。为触达更多的追梦人,“数字技能赋能”项目与生态合作伙伴一同将数字技能融入职业教育。2019年起,微软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合作,将项目资源带给全国200+所职校;并在同年开启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赢未来”项目的合作,与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一起面向贵州4所试点学校提供“先教师、后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字技能培训,并在联想的支持下为项目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了让“数字技能赋能”项目的教育资源能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2022年3月,“数字技能赋能”项目携手网易有道旗下在线职业教育平台网易云课堂,推出公益行动“微光计划”,通过提供优质普惠的数字教育资源,培养多元化的数字技能人才。2022年5月,中国电子学会与微软达成项目合作,在其“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在线教育平台上线微软系列课程,为平台用户免费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信息技术等方向的线上课程。

 

此外,微软也推出“日出计划”,通过整合现有生态资源,构筑微软生态体系的学习就业平台,首批将携手近百家领先的合作伙伴以及众多中国高校职校等展开合作,为学生拓宽实习就业机遇、提供优质岗位选择,帮助学生提升个人技术实战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数字技能赋能”项目只是微软常年在教育领域的专注和投入的缩影之一。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微软始终践行“企业公民”的使命,通过提供跨不同年龄段和教育阶段的课程与资源,倡导终身学习,助力多元化人群获得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阶段,通过与职业院校共同提供实用的课程,协助学生们建立科学创新的基本认识,培养数字思维及驾驭数字技能的本领,循序渐进地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人才。人人皆可出彩、人人尽展其才,期待李文和刘逸的追梦故事不断更新下一个精彩篇章……

 

注:文中李文、刘逸均为化名。


关注微软科技视频号

了解更多科技前沿资讯

[1]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8/18/c_1128926985.htm

[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9/t20220921_663467.html




点亮在看,给BUG点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